服务热线
0372-6106666
0372-3886789
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1103年3月24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八百多年来,一直在感染和鼓舞着后来人。可以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岳飞已成了一面爱国统一的旗帜,廉洁奉公的楷模,蔑视权贵、伸张正义的正人,以身殉志、宁死不屈的英雄。
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岳母刺字“尽忠报国”,成为传世家训
相传北宋灭亡前夕,赵构曾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招募军队,岳飞在母亲的支持下应征入伍。岳母为了坚定儿子抗战决心,在岳飞脊背正中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抹上醋墨,意在激励岳飞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从此以后,“尽忠报国”四字便深入岳飞的心灵,成为他终生行动的指南和岳家世代家训。
岳飞家训中“精忠报国”确切来说应为“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中这样记载:“初命何铸鞫(jū,音居,刑讯之意 )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这是史书对岳飞背上所刺家训的确切记载。在遭到刑讯时,岳飞撕裂衣衫坦露脊背,显露出“尽忠报国”这四个深入肌肤、彰显赤血丹心的大字。英雄心迹,动人心魄。
在《岳氏家训》中,有这样的要求:“……所执各业,勿怠勿荒,学优则仕,成栋成梁……忠国事亲,蹈火赴汤……仁和修身,敬老尊长,谦虚谨慎,进取无疆……“在感到自豪的同时,岳家后人也感到了肩上的重任和责任感。岳家人从小就受到长辈教导,要时刻谨记自己是岳飞的后人,要正直勇敢,刚正不阿。做事情要以祖先为榜样,不能辱没了祖宗。”岳飞的后代岳玉顶说。
岳姓多忠义之士。岳母刺字尽忠报国,岳飞以一腔热血忠实履行,为后世楷模,岳姓子孙以此为范。明清两代岳姓进士及第者共四十名,除满蒙之八旗四名外,晋、陕、豫、鲁、冀共二十名,其中山东为最多,达七名。而岳飞事迹和“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的家训,则在历代鼓舞着开封的百姓不怕牺牲,一心为国。
“尽忠报国,死而后已”,是一位民族英雄留给世间的可贵财富。他用简洁质朴的话语告诉后世要有怎样的气节和坚韧,来回报国家和人民。
教子从严,后代人才济济
岳飞对子女教育极为严格,首先从生活上培养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美德做起。当时,从农村到都市,酒铺林立,喝酒成风。岳飞却对儿子们规定:除了喜庆节筵外,平日里一律不准进酒。每天对子女们的功课是抓的很紧的,学业完成之后,岳飞还要他们拿着畚箕,扛着铁锹,到菜园里劳动。他对子女们常说:“稼穑艰难,不可不知也!”
宋朝的官员到了一定的品级,规定其子孙享有当官的权利,官品越高,可封官数目越多,这个制度叫“任子恩例”。岳飞一生只“享受”过一次特权,他不是替儿子补官,而是让给了恩人张所的儿子张宗本,他没有让自己的儿子享受这种特权,宁可让儿子们闯出一条“自立勋劳”的道路。
身材瘦小的岳云,十二岁那年,即被岳飞送到张宪部下当了一名士兵。当时,岳飞部队中都称岳云为“羸官人”。岳云入伍后,岳飞视岳云和其他士兵一样。生活起居,训习武艺,行军作战,都不许有特殊照顾。一次,岳云身披厚重的铠甲,骑马练习下坡,因马被绊倒,岳云被摔了下来。岳飞认为这是岳云平时缺乏训练的缘故,不禁高声怒喝道:“叫你上阵驱敌也这样吗?” 岳飞立即下令将岳云斩首。幸亏诸将叩头求救,才免了岳云的重罚,但还是打了这位弱官人一百军棍。
在严格的管教下,岳云的武艺提高的很快。绍兴四年(1134)岳家军收复襄阳六郡,此时岳云年方十六岁,他手持八十斤重的一对铜铁锥,首先登上随州城,立下了头功。
岳飞对部队将士的战功“丝毫必录”。可是对岳云所立的大功,却“隐匿”不报,事过一年,朝廷负责考核、选拔官吏的部门知道了此事,才按常例提升岳云为武翼郎。岳飞这样做,连张浚也不满,他说:“岳侯避宠荣一至此,廉则廉矣,然未得为公也!”
岳飞听了说:“群之驭臣,固不吝于厚赏;父之教子,岂可现以近功?”严于教子,在岳飞心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自己身为统帅,不仅在冲锋陷阵上要身先士卒,即使在论功行赏上也要表现出谦让精神,以便和衷共济。他曾以说过:“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无功之赏,则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为此,他对自己亲属的论功行赏,虽无另文规定,但要求比他人为严。有一次战斗结束,上报战功,张浚向朝廷推荐了岳云所立的“奇功”,朝廷下“特旨”,将岳云连升三级,授予武略大夫的官阶。对这样特殊的恩赐,岳飞竟连续上了两道奉章恳辞,他说:前次战斗,士卒冒着炮石箭雨,有的斩将破阵立了奇功,我上报其事迹后才蒙升擢一级的恩赐。而我的儿子云,从何讲起,敢蒙跃进三级的奖擢?又说:“此次恩数,似出于无名。不是示将士大以至正之道。……望收回成命。”在一而再的恳请之下,高宗同意了岳飞的请求。
在岳飞从严教育下,岳云逐渐成长起来。在二十二岁那年,岳云就能挑起统率一军的重担。颍昌大战中他亲率北嵬军投入血战。在王贵一度怯战、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岳云沉着地指挥整个战场的战斗,稳定了战局,最后取得了大捷。这表明岳云无论在军事指挥艺术、作战勇敢和建树战功方面,都无愧为岳家军中卓有声望的一位将领了。
岳飞看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家里人也如此要求。他一回家,脱下官服,就穿上布衣,因此家里人平时都穿布衣。有一次,他偶而见妻子穿了绸衣,岳飞就对她说:“我听说皇后娘娘、王妃、贵嫔(指被金人掳去的帝室)在北方过着艰苦穷困的生活,你既跟我同忧乐、共甘苦,那就不适宜穿这么好的衣服了。“李氏夫人听了连忙换穿布衣。
岳飞是孝子,对老母亲侍奉唯恐不周。不出军时,虽戎务缠身,每天傍晚必抽空支母亲房内探望。母亲卧病以后,他亲尝汤药,跪送病榻,关经常关照家人要注意母亲的饮食寒暖和衣被的替换。在母亲寝室,话不多说一句,走路避免出声,唯恐影响母亲的休息。一旦出师,又谆谆嘱咐家人,务必好好奉侍卧病在床的老人。
岳飞妻子李氏夫人,在岳飞、岳云遇害后,便和儿子岳雷等被流放到岭南,家道骤然从高门显贵的地位跌入比平民百姓还不如的罪徒逆境;但她坚贞不屈,继承夫志,在流离颠沛的困苦生活中,每天仍然督促儿孙们完成当天的学业,从不稍懈。
岳飞的家教是卓有成效的。在儿辈中,培养了岳云这样名垂青史的青年将领;在孙辈中,出了岳珂这样著名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