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372-6106666
0372-3886789
2023年6月3日-7日,7月8日-12日,10月28日-11月1日,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纪委在我院开展三期培训。近日,我院收到培训班学员张舜程发来的学员感悟,在此与大家分享。
解码“红旗渠”背后的精神符号
红旗渠,在很多人心中,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因为红旗渠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陌生,是因为红旗渠不止有1500公里的水渠、数10万人的坚持、长达10年的奋战,还有很多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革命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近红旗渠、感悟这份精神的分量。
历史不语,却已铿锵作答。这神奇工程的背后,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特别多,它们就是回答!
答案在“四下基层”的科学实践里。“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率先垂范、大力倡导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回溯到五六十年代红旗渠修建时,在技术难度大、物资严重缺乏等现实困难面前,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党员干部多次下基层宣传“引漳入林”的必要性、可行性,凝聚起全县人民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的强大合力;多次下基层收集群众建议,形成《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重要制度;多次下基层监察施工,在试错纠错的往复循环中破解了一道道技术难题,诞生出有名的“隔三修四”方案、创造出坡比仅有1/8000的奇迹。历史深刻揭示,“四下基层”是最强劲的组织动员、最科学的工作方法、最硬实的作风锤炼,具有极强的政治感召力、思想穿透力、实践指导力。“红旗渠水”涓涓流,“四下基层”日日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好、弘扬好“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举措到基层,及时研究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的问题,做到问题在一线化解、工作在一线落实、成效在一线彰显。
答案在“为民服务”的不朽篇章里。《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牺牲时发表的演讲,成为家喻户晓的“老三篇”之一,红旗渠修建同样作为为民服务的杰出范例、广为传诵。从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提出“水字当头、全面发展”的方针;到统筹关注群众长远利益,确立永久解决用水问题的“引漳入林”方案;从以上率下示范带动群众,制定干部与民工群众“五同工作法”;到“二贵走前头,群众有盼头”“只要领导一心为人民,就能赢得万众一条心”的真情告白……修建红旗渠中可歌可泣的生动场面、温暖人心的为民事迹数不胜数。历史深刻揭示,只要顺应民意,就能赢得人心;只要赢得人心,就能创造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新时代党员干部要赓续“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的人民情怀,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心关切群众疾苦、真情解决群众急难,在一切工作中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
答案在“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是一种斗争精神,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林县人民依靠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在一个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修建出不可思议的工程。面对三年困难、文革的艰苦时期,林县人民不怕“百日休整”“大跃进”,顶着“左倾”的帽子,自己烧石灰、制水泥、造炸药,把“死人渠”修成了“幸福区”;面对太行山崎岖险恶的艰苦环境,10万英雄儿女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从太行山上凿出了奔流半世纪的“人工天河”;面对物质极度匮乏的艰苦条件,林县人民唱响了“早上糠、中午汤,晚上天池泡月亮。”的民谣,敢叫日月换新天,重新安排了林县河山。历史深刻揭示,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向今天,也必然依靠斗争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我们要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夯实敢于斗争的思想根基,主动到经济建设主战场、改革开放最前沿、乡村振兴第一线直面挑战,锤炼善于斗争的能力本领,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渠水绕太行,悠悠润心田。
红旗永屹立,精神照古今。
红旗渠不仅是本身的工程之大、规模之大,更是背后的至理之大、大道之大,作为精神符号,它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一代,当为举旗人,赓续红旗渠精神之火、唱响红旗渠精神之歌,把青春热血镌刻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奋斗丰碑上。
作者:四川省西充县委组织部 张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