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 林州市廉政教育中心(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学院 > 走近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特等劳模马有金:一马当先夺“金牌”
发布时间:2023-08-06 浏览:1491

“红旗渠工地上的实干家”“跟群众同甘共苦的干部”“黑老马”,在安阳林州市,修过红旗渠的人对当年带领他们奋战在太行山上的红旗渠总指挥部指挥长马有金是这样评价的。

马有金1921生于林县合涧镇三羊村,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入党,1958年5月任林县副县长。他坚决响应林县县委号召,和群众一块打旱井、修水库,先后在要街、弓上、南谷洞水库任过指挥长,在红旗渠工地担任指挥长9年,为红旗渠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1965年和1966年分别举行的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典礼和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上,他被评为红旗渠建设模范和特等劳模,1990年病故。

一张黑脸抓质量

“人民功臣马有金,领修天河历艰辛。精心指挥又实干,不辱使命把水通。”田永昌老人曾经在红旗渠总指挥部担任宣传教育股股长,在红旗渠工地经常同马有金接触。清明节期间,回忆起马有金在红旗渠工地的故事,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鸻鹉崖大会战刻在了很多修渠人的记忆里。红旗渠总干渠的鸻鹉崖工段是红旗渠上最险要、最难修建的工段,施工之初先后出现了3起伤亡事故,工程进度受到很大影响。1960年8月下旬,林县县委把在南谷洞水库任指挥长的副县长马有金调到鸻鹉崖工地,协助当时的红旗渠总指挥部指挥长王才书攻克难关。

“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艰苦奋斗修水利,引来漳水幸福长,人多力大不怕难,靠党靠手改自然。”马有金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统一思想,鼓舞士气。同时,注重科学施工,以营为单位,分成爆破、除险、运料、垒砌等专业连,做到了忙而有序,紧而不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50多天的苦战,终于攻克这一险段。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建造空心坝是我们的一大尝试,施工必须按照毛主席说的‘认真’二字办事,不可麻痹大意,决不能干劳民伤财的事情。”田永昌老人说,“这段话是马有金在空心坝工地开会时说的。多少年来,这话像开山的炮声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白家庄空心坝是红旗渠的一处著名建筑,它由技术员吴祖太设计,巧妙地解决了河水与渠水交叉的矛盾。当年施工时,马有金对工程进度和质量抓得很紧,每天往工地跑。他召开民工动员会,反复强调质量问题。他亲自到工地检查质量,掂着撬棍撬开民工垒砌的石头,看看泥浆用得如何。泥浆足了,他再把石头垒好,笑着夸奖。有时召开战地会,宣传施工连队的好经验。如果垒砌达不到要求,他毫不客气,给予严厉批评,并要当场看着返工,直到垒砌好,才离开这段工地

老马在工地狠抓质量出了名,工匠们口口相传:“咱给自己修渠,可不要叫老马再给咱撬开了!”筑坝时,他们除垒砌坐足泥浆外,还用撬棍插入石缝摇晃,做到泥足浆饱。他们以高标准的质量筑就了红旗渠的典范工程。

“老马嗓门儿大,脸黑,批评人不讲情面,工作抓得硬,工地很多人称他‘黑老马’。”曾经在城关公社分指挥部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王朝文回忆说。

一双球鞋见真情

“那一双球鞋的故事感动着我,我觉得跟着马有金这样的领导修渠,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累我们都心甘情愿。”2007年7月,记者参加徒步采访红旗渠活动时,林州市任村镇桑耳庄村的桑福奇老人讲述了一双球鞋的故事。

1962年夏天,16岁的桑福奇徒步向红旗渠工地走去,走到河口工地,工地一看他个子小,不要,又让他回家了。可是在家里待了两天,队长说:“上渠吧,在家也不让你上工,不记工分。”桑福奇又背着铺盖卷儿朝工地走去。走到虎头山的露水河边,水很大,他不敢过河。

这时,一辆吉普车开到河边,停了下来。车上下来两名干部,问他:“小孩儿,你去干啥?”他说:“去修渠。”两名干部就拉着他一起蹚水过河,不料他的鞋被冲跑了。过了河,其中的一名干部从自己的书包里掏出一双球鞋让桑福奇穿。他穿上鞋,觉得怪舒服的,很感激这位干部。之后,他同两名干部一起步行到了王家庄修渠工地。工地上的人称两名干部“杨书记”“马县长”。

“那时,我才知道他们就是杨贵书记和马有金副县长,送我球鞋的那位就是马县长。我很后悔,觉得不该穿领导的鞋。”桑福奇回忆说,“我更觉得在工地上得好好干,后来我还多次替父亲上渠,在红旗渠工地上总共劳动了5年时间。”

马有金作风雷厉风行,抓工程质量毫不留情面。但是,他却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干部,他十分关心民工的生活。

1961年的一天,马有金到城关公社分指挥部的驻地任村公社木家庄检查工作。午饭后喝水时,他发现水色泛黄,还有股怪味,就询问水的来源。原来,该村到漳河取水困难,多次发生伤人事故,在这里施工的3000多名民工和该村群众吃的是村里一座池塘的水,雨季时牛羊粪同雨水一起流进池塘,池水受了污染。

马有金到池塘边看了看,低沉地说:“看来红旗渠修成之前,吃水还得靠这池塘。”顿了顿,他又嘱咐城关公社分指挥部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王朝文说:“以后下了雨,你要找几个人帮助群众清理池塘里的杂物,尽量减少污染。”

一身尘土做表率

“红旗渠建设中有过三任指挥长,第一任是周绍先,第二任是王才书,第三任是马有金。马有金担任指挥长时间最长,他从1961年10月一直到红旗渠建成。”曾经在红旗渠总指挥部担任党委副书记的老人彭士俊告诉记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从不坐在指挥部的帐篷里遥控指挥,总是每天在渠线上调查研究,检查工程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工作,当时叫‘五同’。”

“戳直道,手要硬,手软了,钻就蹦。”“抡高锤,把好钻,不怕石头不好碫……”彭士俊和田永昌老人至今都还记着马有金在红旗渠工地手把手教年轻民工碫石头的曲子。那时,马有金在工地经常同年轻人比赛抡锤打钎,有时也教年轻人碫石头。年轻人看到他碫石头,都投以敬佩的目光,心服口服地苦学苦练,形成了比学赶帮碫石头修渠的热潮,创造了桃园渡槽、夺丰渡槽等诸多既坚固又美观的建筑,像一座座巨型的工艺品矗立在太行山上。

“五同”是干部的常态,整个工地根本分不出谁是干部,谁是民工。一次,河南日报社的一位记者到红旗渠工地,想采访副县长、红旗渠总指挥部指挥长马有金。记者在渠线上遇见一个脚穿打掌鞋、身穿补丁衣的民工在劳动,就向他打听马县长在哪里,旁边的民工指着正在劳动的民工说:“这就是马县长。”

记者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没有想到,这位脸上淌着汗、披一身尘土、满手老茧的民工就是马县长。

红旗渠建成24年后,老书记杨贵在自己的回忆录《红旗渠建设的回顾》中深情地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副县长马有金,在水利工地任指挥长时间较长,不叫苦不怕累,任劳任怨。因工作忙,‘三过其门而不入’,直到母亲病故,才请示县委回家送葬。哪一个人没有母子情呢?他跪在灵前痛哭地说:‘娘,我不是你的好儿子,没有为娘尽孝。’我说,他为人民立了一功,是林县人民的好儿子。”(记者 刘剑昆)




服务热线

0372-6106666

0372-3886789

学院公众号

学院公众号

学院VR全景

学院VR全景

>
学院VR全景
VR全景
点一点看学院实景
预约培训
0372-6106666
0372-388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