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372-6106666
0372-3886789
红旗渠水蜿蜒流淌入人心,116万林州人民代代相传红旗渠的故事。新时代新征程红旗渠畔换新颜,纵使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人们对红旗渠一往情深。不论是天真无邪的幼儿还是豪情满怀的青年,都在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着对红旗渠的深情。
穿上花棉袄,扎上红头绳,8岁的杨思如变身成修渠工地上的吱吱,这是她第七次登台演出。杨思如是林州市世纪学校二年级的学生,“我是红旗渠精神的传人,希望大家都能通过我们的表演,了解红旗渠的故事。”她稚嫩的脸庞上写满坚定。
杨思如参演的是少年版话剧《红旗渠》,这部剧以恢宏的气势、全景式的叙述方式,展现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历程,力求以今天的视角,对红旗渠精神作出独特的诠释,用生动感人的人物群像、生活细节,描绘一幅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艺术画卷。
作为林州市世纪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重要成果,少年版话剧《红旗渠》于2022年6月14日在河南省首届民办中小学课本剧大赛上荣获一等奖,并在2月13日登上了红旗渠干部学院的舞台,3月19日登上《梨园春》的舞台。
笔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诠释故事,林州市世纪学校前后制作和购买道具324件、服装122套。其中,大多数道具是美术老师纯手工制作,或老师自发从老家带来。参演学生多达227位,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也只有11岁。
在林州文艺界,除了少年版话剧《红旗渠》深入人心,林州青年刘芳鸣导演的《红旗渠·恁家在哪里》也受到一致好评。
《红旗渠·恁家在哪里》以3个家庭为脉络,讲述了3代人共同为红旗渠奋斗的故事。主创团队是10名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大学生。这群年轻人凭着满腔热忱把红旗渠的故事讲到了观众的心坎里。该话剧目前已演出30余场,2011年获得了河南省“百年党史青年说”三等奖。在剧情设计上,该话剧把修渠故事搬到了修渠人的家里,通过沉浸式演出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修渠人的不易。
刘芳鸣热爱话剧,在大学期间就经常导演话剧,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决定创作一部和家乡红旗渠有关的话剧。毕业后,他把话剧带回了家乡,并在林州团市委的帮助下,在林州市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一个小剧场。
剧中扮演杨贵的林州籍大一学生李沛珂为了演好大口饮水的一幕,喝水喝到吐。他说:“林州人演绎林州故事,不演好我愧对那些修渠老人,是他们的精神支撑着我、激励着我在做这件事。”
《红旗渠·恁家在哪里》这部话剧从创作到演出都由刘芳鸣一手组织策划。他自掏腰包补贴剧组,刚出校门的他甚至去饭店端盘子、洗碗挣钱补贴剧组开支。笔者了解到,每次演出都是公益性质,演员也都是大学生兼职,因为共同的情怀大家聚在一起,虽然很难,但是从没想过放弃。刘芳鸣红着眼眶说:“在演出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观众眼里闪着泪光,观众被我们打动了,这就是我坚持的意义。”
3月27日,一走进林州市实验教育幼儿园,笔者就看到一条积木搭成的“渠”。“这是孩子们修的‘红旗渠’。”该园教师王彤说,“我看到有大学生版、小学生版话剧《红旗渠》,那为什么不能来个幼儿版呢?”2022年年底,幼儿园几位老师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将当年的修渠故事进行收集整理,并且创作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剧本,今年拍摄了3集情景剧《红旗渠的故事》。
拍摄的初衷,是为了加深孩子们对红旗渠的了解,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红旗渠精神的熏陶,通过排练中的体验,感受红旗渠的伟大和修渠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创造精神,让孩子们以作为红旗渠精神传人而自豪。
“我们会在平时的课堂上把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对红旗渠精神有初步了解。之后,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情景剧需要的道具,通过各种渠道更真切地体会红旗渠精神的内涵。”王彤向笔者展示了孩子们用废旧纸箱和橡皮泥做的铁锤、石头、钢钎等道具。
郝翊雯小朋友的妈妈说:“很感谢学校,让孩子从小了解红旗渠精神,这对孩子们的成长帮助特别大!”
红旗渠是每个林州人的自豪,“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红旗渠精神可以成为每个人每个成长阶段的精神动力。
“作为红旗渠畔的教育者,就是要把红旗渠精神引进校园,让孩子们从修渠英雄身上学到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让红旗渠精神入脑入心。”林州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郭爱德这样说。(林州市委宣传部 郭荣 秦瑞瑞)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