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 林州市廉政教育中心(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学院 > 头条
红旗渠精神永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发布时间:2023-04-11 浏览:4992

秋末冬初,太行斑斓。空中俯瞰,红旗渠宛如巨龙蜿蜒。

10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说,“红旗渠精神永在!”

消息传来时,17岁的张宁珂正在上课。这名林州市林虑中学高二(21)班学生,比其他同学更显兴奋。

“作为00后‘渠四代’,她不怕脏不怕累,身上没有一点娇气。”班主任王相云说。张宁珂的家庭,和红旗渠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在林州,红旗渠精神的故事也讲不完。

一家人

“我是听着红旗渠故事长大的。”

这是不少林州人的开场白,更是张宁珂的真实写照。

她小时候,看过一本小人书。其中一页,画着太奶奶送太爷爷去工地的场景。

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当时,数万林县(今林州)人“一锤一钎一双手”,削山头,开隧洞,架渡槽,在太行山腰,修了一条1500公里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自此,林县人摆脱了“以一罐水当彩礼”的窘境,解决了吃水难。

红旗渠总干渠枢纽工程分水闸处,建有红旗渠纪念馆。每次来这儿,张宁珂总会细看山碑墙。上面刻着的81名烈士名单里,有她的太爷爷——张运仁。

修渠初期,一次排除哑炮时,张运仁不幸牺牲。当时,他的儿子张买江才13岁。

“你爹他闭不上眼,娘我也咽不下这口气。你去,什么时候把水引进咱村子,你什么时候回来见娘!”张买江听娘的话,带上铺盖走向红旗渠工地。“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

1965年4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一年后,三条干渠竣工,红旗渠修到了张买江家门口——桂林镇南山村。“到现在我都记得,参加完红旗渠建设劳模大会,我随着奔流的渠水跑回家,进门就喊‘娘,我把水带回来了’,母亲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今年74岁的张买江,在电视上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纪念馆的消息。“总书记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听到这些话,我内心非常激动。”

一件深蓝外套,一双黑布鞋,张买江依旧矫捷。这些年,他一次次来到红旗渠,向年轻人讲述战天斗地、凿渠引水的岁月。“只要身体允许,就要把红旗渠精神一直讲下去。”

张买江儿子张学义,也即张宁珂的爸爸,1988年到红旗渠工作,2008年起调到灌区管理处合涧渠管所,是一名“护渠人”。冬天来了,他砸冰保畅。夏天到了,他值守防汛。秋天来了,他提防作物秸秆掉进渠里……“我父亲嘱托我,一定看好渠、护好渠、管好渠、用好水,服务好老百姓。”

还有一年多,张宁珂就要高考。她对历史感兴趣,想以后研究红旗渠的历史。

一个村

红旗渠修成后,林县留下好多金句。

如“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宁可苦干,不可苦熬”等。

其中一句,流传极广:“当年红旗渠都修成了,今天还有什么困难我们克服不了?”

10年前,提到这句话的林州人里,有45岁的郁林英。

她家住黄华镇庙荒村。村子一度是全镇唯一一个省级贫困村。2012年,郁林英放弃城市舒适生活,回到村里任村支部书记。

瞅瞅太行,看看渠水,郁林英“心里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干”。

她与驻村第一书记一道,忙里忙外。事情千头万绪,很长一段时间,她每天休息两三个小时。再苦再累,也没老辈人修渠难。“咱就一步一步走,让太行山、红旗渠见证!”

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先是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不久,5个自然村之间通了水泥路。继而,路灯亮了,气也通了,项目来了,村里还成立了公司。“荒”村不再沉寂,村民和村集体富了起来。

2015年,林州首家120千瓦村级光伏发电站,在庙荒村建成。当年,村集体收入10万元。随后,她组织村民流转土地,成立种植合作社,种植花卉、苗木、中药材。引进电商,包销农户的板栗、花椒。

村子背靠太行,红旗渠一干渠穿村而过,距市区仅7公里,为啥不试试旅游?这样的想法,郁林英也有。

她跑北京招商,引旅游项目。2017年,幸福庙荒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渠畔人家”特色民宿旅游村。红旗渠干部学院“研、学、游”基地,也在村里挂牌。

目前,村里有农家院14户,特色院20户,综合年收入60余万元,65户村民受益。而今,庙荒村成了2A景区“网红”村。皂角树下、渠水旁边,常有三五游客拍照留影。

今年,郁林英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她说,“党的二十大报告说,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咱们庙荒村的发展机遇来了,咱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郁林英相信,靠着红旗渠精神,庙荒村的乡村振兴路会越走越宽。

一直在

红旗渠精神,在哪?

它在一家人的四代传承里,在一个村子的脱贫攻坚里。

远远不止如此。

林州人说——

“红旗渠精神镌刻在一块块太行山石上,融入一滴滴红旗渠水中。”

“不管工作还是生活,‘红旗渠精神’不断被提及、学习,融入到了我们血液中。”

“我们政府官网叫‘红旗渠网’,干部学院叫‘红旗渠干部学院’……”

他们又说——

“学校里,用红旗渠精神育人。校本课程《走进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教育馆、红领巾长廊、红旗渠走廊等,都是传承精神的载体……”

“林州每个阶段,都离不开这个传家宝。你看,上世纪60年代修渠、80年代外出发展建筑业、90年代大办乡镇企业和市属工业、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建设,我们‘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

“连安阳新建的民用机场,也叫‘安阳红旗渠机场’。”

他们还说——

“今年秋天,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材更新。第二页有一幅插图,就是红旗渠!”

“去年秋天,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中就有‘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来咱红旗渠参观的人,可多嘞!红旗渠风景区,2015年游客量45万多,2021年接近85万。”

他们爱说——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志》记载,1971年至1980年,来林县参观红旗渠的外国人士达11300多人,涉及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林州工匠,走遍了全国,还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跟着林州建筑人,‘红旗渠精神’走遍世界。”

他们更说——

“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

“‘红旗渠精神永在!’我们会一直传承下去!”

“你听,我们安阳,有首歌儿,就叫《永在》!”

来源:人民网

服务热线

0372-6106666

0372-3886789

学院公众号

学院公众号

学院VR全景

学院VR全景

>
学院VR全景
VR全景
点一点看学院实景
预约培训
0372-6106666
0372-388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