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 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官网
爱民知县谢思聪
发布时间:2022-03-22 浏览:3254

1621212565200215

▲谢公祠雕像


谢思聪,字崇谋,号联塘,滋阳(今河北省行唐县)举人。明万历壬辰年至丙申年(1592-1596),他任林县知县,虽只短短四年时间,却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现举4例。


兴修水利


明代林县水源奇缺,一遇旱年,就连县城也常缺水断炊。谢到任后,看到县城的主要水源——南关南池,面积狭小,淤塞渗漏严重,第二年(1593),便组织群众在旧池西侧修了个大池。施工期间,他多次亲临工地督导,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金,减轻民众负担。新池完工后,他又将桃园渠水引入池中。池水碧波荡漾,百姓喜笑颜开。谢思聪目睹盛况,欣然命笔“阜民池”三字。此池目前尚存,已成为观光景点。


为解决县城西南部40余村吃水问题,万历丙申年(1596),他又主持修建了一条深越3尺、宽约2尺的石砌水渠,名曰“共山渠”。此渠西引洪谷山水,东到新安村止,全长18华里。由沿渠椒园、小付街、小屯、圪道、杨家庄、拐头山、木纂、辛安、马军池、北山、豆家庄11村共修共管。


该渠通水后,有效解决了沿渠40余村的人畜用水问题。受益村百姓感其恩德,清乾隆乙巳年(1785),自愿集资,在渠首洪谷山中,建起了一座“谢公祠”,将其功绩镌于碑碣之上,并把渠名定为“谢公渠”,以示永久怀念。


渠成至今已400余年,目前,上游尚存旧渠2里。“谢公祠”和“谢公渠”,已成为洪谷山风景名胜区的两张亮丽名片。


创修《林县志》


林州历史悠久,却从来没有一部完整的志书。谢到任后,感到这是一重大缺憾,便萌生修志之念。


在资料收集阶段,他得到了前辈林县人马卿著《林县志稿》两集。他便以马稿为蓝本,经广征博采,以惊人的毅力,亲手完成了《林县志》初稿,后交李若杞补充核实。李乃户部主事本邑李家岗人李画之孙,学识渊博。他根据祖父著的六卷《草堂遗稿》及个人所闻,对谢稿作了充实完善,后又跋山涉水,遍访县内古迹,对书中谈及之事进行了一一核对。


完稿后,谢又把进士出身的林州名流郝持请到县衙,求其尽力润色修正。又经过几个月册繁就简、精雕细琢,一部立论 公正、章法规范的《林县志》终于脱稿。正将付印之时,一纸公文将谢调往陕西。所幸继任知县孙梦桂热心此事,将志稿分为四册,终印制成书,这就是林县有史以来的首部县志——《万历林县志》。


城市建设


谢到林任第二年(1593),阴雨连绵不断,城墙多处坍塌,北门尤为严重。谢当即组织军民突击抢修,终使城池面貌焕然—新。


林县县衙元末战乱被焚,明洪武庚戌年(1370),虽经重修,但简陋逊色很多。谢到任后,对政务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扩建,在大堂正面新建——“戒石坊”,正面刻有“公生明”三字,背面刻有宋太祖语“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字。每逢升堂,大字历历在目,字字威严,执政者观之即受到警示。


办学兴教


万历丙申年(1596),谢又重修孔庙,以示弘扬儒学、振兴教育之决心。对庙内殿庑、堂斋号舍、仓庖、棂星、戟门、衙宇垣墙及名宦、乡贤、文昌三祠,进行了全 面整修。在其倡导下,全县兴办了多处私学。现阜民街中段一带,原为荒废多年的演武场,面积80多亩,谢将其分拨给一些清贫秀才,让他们分组轮种,以所获之资,助其求学成才。


谢的功绩,赢得了林州百姓的高度评价。位于洪谷山景区内的谢公祠,现存带檐廊祠堂5间,内有明清及民 国时期碑刻12通。其中有块清同治癸酉年(1873)立的石碑,碑额为八字形,额中书有“修渠碑”三字,碑文曰:“县西南谢公渠,其源出于瓮欲,下注城南之辛安池,为辛安等40余村炊及所资。乃前明万历丙申 (1596)谢邑侯创筑,邑人感德不忘,即以谢公命渠,并建祠以祀,志感也……”


在县城,人们还将谢思聪入祀“名宦祠”内,是明代64任林县知县中,政绩突出的12人之一。《林县旧志》宦绩传中,明代仅选5人,谢为其中之一。谢思聪的名字,将永远铭记在林州人民的心中。


(来源:林州市新闻中心)




服务热线

0372-6106666

0372-3886789

学院公众号

学院公众号

学院VR全景

学院VR全景

>
学院VR全景
VR全景
点一点看学院实景
预约培训
0372-6106666
0372-3886789